2023年氢能产业洞察白皮书 氢能源 新能源 氢能作为高效低碳的能源载体,绿色清洁的工业原料,在交通、工业、建筑、电力等多领域拥有丰富的落地场景,未来有望获得快速发展。但是相较于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我国氢能产业仍存在政策引导不够、统筹协调不足、关键零部件未完全自给、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产业经济性较差等方面的挑战。本报告从氢能的特点和分类入手,基于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分析,对我国发展策略、氢能产业链、我国氢能产业政策、氢能产业投融资等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以期对我国氢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充电桩行业2024年度投资策略:板块量利齐升,根基市场在国内,锦上添花看出海 充电桩 新能源 国内市场是充电桩行业的根基市场,主要由于我国电动化领先,具备充电需求,且我国电网建设相对完备,具备充电设施建设条件。同时,国内政策规划方面对充电桩建设较为重视。截至2023年9月,全国充电桩保有量764.2万台(同比+70%,环比+6%),其中:公桩保有量246.2万台(同比+50%,环比+8%),直流公桩保有量106.1万台(同比+51%,环比+10%)。我们预计国内充电桩市场规模2022-2025年CAGR 71.1%,预计2023-2025年国内充电模块市场规模分别为89、148、235亿
动力电池行业碳足迹及低碳循环发展白皮书:GDI for SDG系列报告,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动力电池 新能源 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是全球发展倡议八大重点领域之一,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如粮食安全和住房安全等。在全球开展跨部门跨行业气候合作有助于大力推动构建更美好的社会。
储能行业专题:容量电价渐行渐近,新型储能有望盈利向好 新能源 国内 2023H1 新型储能累计装机 20.7GW,然而新型储能的利用率较低、盈利模式不清晰、电价机制有待优化,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可持续快速发展,容量电价机制能够为电力调节性资源盈利托底,目前已在我国煤电、抽水蓄能、气电中大范围应用,并在新型储能小范围试水。考虑到 2023 年以来新型储能成本持续降低,有望助力容量电价在新型储能中进一步拓展,我们基于经营期定价法并设定资本金内部收益率为 15%,核算新型储能容量电价约 200 元/kW·年,结合 CNESA(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新型储能装机
锂电池行业专题报告:锂电新技术从0到1,复合集流体产业化加速落地 锂电池 新能源 复合集流体具备降本+安全优势。集流体作用是汇集电流、承载正负极活性物质,其本身为非活性物质,箔材减薄是产品迭代的重要方向。传统集流体减薄面临瓶颈,复合集流体采用“高分子基材+轻薄导电层”的三明治结构,可有效防止电池热失控,降低铜使用量实现降本,减重进而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汽车快充产业链研究报告:车桩联动频繁、快充产业链配套加速 汽车快充 新能源 市场驱动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增长,补能效率提升为用户核心诉求。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完全由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2023 年 1-9 月国内乘用车累计销量电动化率达 33.1%,渗透率继续提升需要打动“创新扩散理论”早期多数消费者,解决电动车相比传统燃油车的功能瑕疵,补能效率提升&智能化升级成为电动化率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我们分别从整车端、桩端、电池端对新能源汽车快充行业边际变化进行了更新。
新能源行业2024年策略报告:产业链趋于新均衡,新技术提供新动能 新能源 全球新能源汽车高增长,锂电产业链盈利将反转。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全球共识,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互联网大厂多路大军加入造车队伍。2023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数据靓丽,中国、欧洲和美国销量分别为628万辆,219万辆和99万辆,纯电动仍是主流。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已经形成了中日韩三国企业争霸的局面,欧洲企业和特斯拉也在快速崛起,行业的竞争加剧,叠加储能的需求,锂电池依然是最具潜力的行业。中国锂电产业链加速海外扩产以满足属地化需求,有望成为全球化的桥头堡。上游锂等资源对电池产业链影响较大,在
新能源汽车快充行业专题报告:高压快充大势所趋,多环节有望受益 新能源汽车 充电问题仍是核心痛点,快充技术有望迎来机遇。充电问题是新能源汽车核心痛点之一,快充技术的普及有望缓解新能源车用户的补能焦虑。目前,高电压快充路线已成为主流趋势,包括比亚迪、问界、小鹏、理想、广汽埃安等国内车企以及奥迪、奔驰、大众、现代等海外车企在内的众多知名厂商已积极布局高压快充车型。此外,在国家以及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行业技术标准的持续完善等因素的推动下,高压快充技术应用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锂行业专题报告:2024年后供给增速放缓,成本中枢小幅上移 新能源 锂电 锂价下行成本支撑价值凸显,成本曲线上限约 12 万元/吨 LCE。我们对全球锂矿成本进行了梳理,预计全球锂资源产能完全成本上限为 12 万元/吨LCE,生产成本上限为 8 万元/吨 LCE。盐湖提碳酸锂单吨完全成本在 3.4-4.6万元之间,盐湖产能占总产能的约 35%;Greenbushes、Mt Marion 等高品位锂辉石矿山提碳酸锂单吨完全成本在 5-8 万元之间,占总产能的约 38%;Bikita、Mt Cattlin 等矿山提碳酸锂单吨完全成本在 8-9 万元之间,占总产能的 11%
新能源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聚焦消纳与新技术,静待新能源再成长 新能源 消纳与电改是明年最重要的投资主线。分时电价设置及峰谷价差未来或将进一步拉大;新电改“1+N”政策也将持续推进。投资方面:(1)特高压逻辑延续,超额收益转向配网及数字化:利好综合能源改造、微电网、虚拟电厂、电网数字化软件;(2)火电容量电价有望推出,推动功能性价值重新定价:利好困境反转的火电运营商、估值从周期股向公用事业股过渡的火电头部运营商、火电灵活性改造公司;(3)工商业储能收益商业模型清晰:利好设备集成商、具有软件及数字技术集成商、工商业储能的供应链如 PCS、电池公司等。
氢能源行业专题报告:气态氢气储运技术迭代路线明确,产业化提速 氢能源 新能源 氢储运是连接上游制氢和下游用氢的桥梁,地区间制氢成本差异、氢气供需错配为氢储运创造发展空间。高压气态储氢是氢储运主流技术路线,随着上游绿氢制备项目规模化上马,我国气态储氢产业化有望提速;输氢管道处于示范期,短期内长管拖车运输是储运氢气主流路线;2022-2025 年储氢瓶市场规模复合增速有望达到 64%;
氢能源行业专题报告:潜在亿吨放量空间,绿氢消纳及驱动力探讨 氢能源 新能源 氢气消纳潜在上亿吨量级,带动万亿市场规模启动。氢气消纳主要集中在化工、钢铁、储能和交通四大领域,从短、中期以及理论极限值分析来看,短期已立项规划的绿氢项目可带动上百万吨氢气需求和上百亿元市场空间,而在绿氢全面渗透下,潜在的消纳空间高达亿吨,将催生氢气和相应设备的万亿市场规模。